返回

业界新闻

佛山古建盛夏季节无烦暑

2015年08月13日
  岭南古建是佛山传统文化的瑰宝,佛山先民根据华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地理条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岭南建筑,它们在功能、布局、形式、色调上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栋栋钢筋水泥大楼拔地而起。但这些建筑无论风格还是使用功能,都与佛山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让很多老佛山怀念过去在镬耳大屋生活的日子。

  现在是盛夏季节,佛山古建·岭南记忆报道组近期深入采访了岭南古建的避暑功能,接下来我们还将深入挖掘佛山古代建筑的其它实用功能,我们希望佛山古建这些精妙的实用功能,能对当代佛山的城市建筑工艺

  有所启发。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黎红玲

  炎炎夏日,烈日当头,城市里的花草垂头丧气的。就连走在路上的人们,也像是被烤蔫了似的,没精打采的,只有脚下的步子迈得更快,希望能快些到空调房里叹冷气。

  然而,空调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没有空调可叹的年代,佛山先民又是如何避暑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佛山古建如何避暑吧。

  探访叶家庄,清凉好度夏

  在佛山古建中,保存完好且至今仍有屋主后人居住的,叶家庄称得上是首当其冲的。叶家庄又称宝善坊,位于禅城区市东上路和锦华路交汇处,是一组大型的庄宅建筑群落,集住宅、祠堂、花园等于一体。

  2015年7月下旬的一天午后,阳光甚是猛烈,下午2时正是一天中最热之时,记者来到叶家庄,却是一场清爽之旅。

  修葺一新的宝善坊大门并不宽敞,厚实的不锈钢防盗门与门面的装修风格并不是很搭配,然而,一门之隔,仿佛隔了一个世纪。门外喧嚣繁杂,车水马龙的马路上行人行色匆匆;门里清幽静谧,青砖墙、青石巷古韵生辉。

  推门而入,满目绿色,花园里种满了各式岭南植物和盆栽。穿过花园和一道写着“南阳”的门楼,便能看到叶家庄的整体面貌了。四间大屋沿青石板巷北面一字排开,青石板巷的尽头,则是叶氏大宗祠、原叶氏家族图书馆和祠堂门前的公园。

  如今,在叶家庄居住的叶氏均为大儿子叶观光和二儿子叶觐光的后人。入门的第三间大屋现为63岁的叶承平居住。

  对于记者的来访,叶承平显得很淡定。他一边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一边打开电风扇。风扇并没有开到最大风速,但刚从外面进到这里,记者还是打了个寒颤。“老房子隔热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一般吹吹电风扇就可以了。”叶承平说,不像现在很多玻璃房子,一到夏天没有空调简直不能住人,老房子的隔热效果还是不错的。“一直到两年前,因为带孙子,在儿子的坚持下,房间里才装了空调。”叶承平说,“不过都是要到最热的时候才会用,一天只开一两个钟就很凉快了。”

  为什么老房子比较凉快?叶承平认为是老房子的空间够大——老房子宽5米,深约13米,房顶最高处达8米,最矮的地方也有5米,因此,在房子空间上,它的通风性比较好。“另外,2003年我们重新装修时发现,房顶的瓦有5层,而青砖墙是空心的。这些都能起到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叶承平认为,先人在建房子时,从各个细节上都做好了避暑处理。比如通往二楼楼梯口的窗户,它的外面是一条约两米宽的巷子,这条巷子的两边都是高高的墙壁,因此只有正午时才有阳光,这样从窗口吹进房内的,都是凉风。

  居住在祖先留下来的老房子里,叶承平感到很满足,他打算就在这里颐养天年。但谈起往后,他不无遗憾地说:“年轻人就不喜欢住老房子了。”他们喜欢住高楼,感到那样更敞亮。他却感到,现在的楼房或许更敞亮,住起来未必舒服。

  古建筑崇尚自然以人为本

  叶承平的想法得到了佛山市清华文博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张亦功的认同。

  在东华里片区拆迁改造前,张亦功曾攀爬丈量了这一片区不少老房子,并将这些老房子的建筑特色做了详细的记录。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因此,佛山的房子一般都建得比较高,檐高达4.8~5.2米,这样的高度不仅人住起来比较舒服,空气流通性也更好。”张亦功说,“此外,在墙体和房顶上的处理,也是有讲究的。佛山绝大部分的墙体都是空心墙,且多数是按照七顺一丁的方式来砌墙的,这样就能形成很好的保温效果。而屋顶的瓦通常是铺三层的,最底下一层是望瓦对碰,上面加上灰后,再以盖六留四或者盖七留三的方式铺面瓦。这样铺就的房顶,横切面看起来就好像是铺了5层瓦。”

  古人的智慧,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佛山的古村落最常见的,就是老人们在村口参天的大榕树下纳凉,旁边池塘吹来习习凉风,很是惬意。“这些都是古人用来改善小气候环境的做法。”张亦功说。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