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业界新闻

南京仅存古代县衙建筑已启动修缮 存两副警世楹联

2016年03月09日
  南京仅存的一处古代县衙建筑——位于白下路的清代上元县留存下来的县衙大堂已启动修缮。这是春节刚过传来的南京文物保护的一则好消息。

  历史上的上元县和江宁县,都是今天南京区域的一部分,又都是南京的别称。在南京建置史上,它们占有重要地位。上元县衙的一处建筑还引发了一句流传颇久的歇后语。

  上元县与江宁县的历史沿革

  和江宁县相比,上元县的历史虽短些,但同为历史名县。据《南京建置志》和《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记载,江宁县最早是西晋的临江县。

  西晋灭吴后,于太康二年(281)改临江县为江宁县。这是南京别称江宁的由来。上元县最早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由江宁县改为上元县的,故南京又称上元。

  两县分设,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天祐十二年(911),分上元县为上元、江宁两县,直至清末辛亥革命(1911),上元、江宁两县均在南京同城分治。

  江宁县衙在长乐路

  清代,两县以南京城中以内桥为界,内桥处立有分界牌坊。这座牌坊到清嘉庆年间才毁。《白下琐言》的作者甘熙曾见过牌坊,并记在该书中。

  内桥东北为上元县,上元县衙曾八次迁址,最后一次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迁建在今白下路101号处。

  内桥西南为江宁县,江宁县衙也有过七次迁建,最后一次在明洪武元年(1368)迁建至今长乐路原邮电学校处。其处“为宋东南佳丽楼故址,元集庆路总管府也。或谓地为牛形,大堂隆然,特高,像牛首;大门外左右低洼,凿有二井,像牛眼;照壁后为官沟,正中凸起,有二石孔,像牛鼻。其对巷屈曲欹斜,仅容一人,似贯绳状,名曰牵牛巷。”(《白下琐言》卷二)

  清代大诗人袁枚任江宁县令时曾为县衙题过一副楹联:“狱岂得情宁早结;判防多误每轻刑。”反映了这位风流才子亦有关心民瘼、宅心仁厚的一面。

  不过,世事播迁,变化无常,这牛形地早已无迹可寻,只留下“牵牛巷”这一地名。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打南京,两县县衙均被战火所毁;同治八年(1869),同时重建,次年竣工。上元县衙有房170多间,廊36间,以及其他附属建筑。江宁县衙有房188间、廊38间以及典史衙、监狱等。

  民国元年(1912),上元县并入江宁县,国民政府陆军总长黄兴利用上元县旧衙创办贫儿教养院,由夫人徐宗汉女士任院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民国首都法院曾设在此处。新中国成立后,房屋归南京市公安局五处使用。如今只剩同治年间重建的县衙大堂。

  上元县照壁与一句歇后语

  过去,官府衙署、寺庙大宅的正门前大都有块照壁与门相对。一是起装饰作用,二是有避邪袪灾之说。更重要的是可用来张贴官府的布告、通令等。

  照壁通常都是用砖块砌成的,而清代上元县衙的照壁不同,它是用木板做的,这在全国极为少见。上元县衙木照壁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知县唐开陶建造,咸丰三年被毁。

  清末,南京地方志专家陈作霖在《炳烛里谈》中写道:“上元县照壁以木为之。相传其基为仙鹤地,以土石压之,力有所不胜,将不利于县官,故历多年皆遵而不改焉。”这说明,在近一百五十年间,上元县衙的照壁均“以木为之”。

  有趣的是,上元县衙的这块木照壁还引发了一句只在南京流行的歇后语:“上元县照壁——一定”,也有一种说法是“上元县照壁——板的”,其意与另一句普遍流行的歇后语“木板上钉钉——笃定”相似。南京人是很讲诚信的,答应人的事,会努力去做。因此在南京民间,木照壁成了恪守诚信的代名词。各行各业商务之事、请托之事,一经谈妥,当事人便要说上一句:“上元县照壁——一定。”意思是所承诺之事就像木板做成的照壁一样,不会改变。

  上元县衙的两副楹联

  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还记载了清代上元县衙的两副楹联。作者都是当时任职的县令。一位没有留名,一位留有名字。这两副楹联反映了封建社会两位父母官一位勤于政务,有所作为;一位洁身自好,清廉为官。

  上元县衙大门的楹联是:“政先六十一县非曰能之; 风行二百三里固所愿也。”

  清代江苏全省设有六十一个县(含州、厅),分属江宁府、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等七个府管辖。从联语的口气看,作者是县令无疑。上联是说:上元县的政务做得好,排在全省各县之前,并非我有多大能力。自喜中又表自歉。下联是说:上元县范围有二百零三里,让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全县形成,本来就是我的愿望。

  清代,曾用“冲、繁、疲、难”四字来衡量府、县治理的难度。“冲”指交通频繁,“繁”指政务繁杂,“疲”指税粮滞纳,“难”指风俗不正、犯罪率高。而作为省、府首县的上元县正是“冲繁难”县,又称“要”县。主政这样的要县,政务能领先各县,说明这位县令是位颇有作为的“百里侯”。

  上元县衙二门的楹联是:“愿皆为良善民,无干刑法; 誓不作贪酷吏,有负平生。”为县令许维枚所撰并书写。许维枚生平事迹不详。这是他上任伊始的表白,可作官箴看。上联劝民不要做犯法事,下联诫己莫当贪墨官。就是在今天,这副楹联也没有失去现实意义。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