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业界新闻

国家拨一亿资金扶持淄博李家疃村 古建筑已开始修缮

2015年04月02日
  李家疃村位于周村区王村镇西南3公里处,青龙山之东,豹山之西,与章丘市接壤,村庄地势平坦,309国道从村北穿过。3月27日,记者走进李家疃村,发现这里的古建筑修缮工程已经开始。

  2010年1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李家疃村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是山东省唯一的入选者。李家疃村因此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拨付的1亿元资金用以保留古村原貌,同时,李家疃村也在谋划着下一步如何迈开步子走出自己的文化名村之路。

  第一阶段现场修缮已开工

  “第一阶段的修复主要是对沿街的地段、大门的脸面、外墙等进行修缮,大约5月底就能竣工。”负责施工的山东省文物工程公司袁经理向记者说道。

  根据政府下发的文件要求,3月18日工人已经在李家疃村开工,第一期投资费用800余万元。

  “我们先对李家疃村沿街的房子进行了摸底统计,第一期需要施工的沿街房大约30余个。”一名现场的施工人员对记者说道。

  记者现场看到,这些施工人员对古建筑施工非常小心,生怕一不小心损坏了这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刻在门脸和墙上的珍贵文物就成了他们的保护对象。

  与盖民房相比,古建筑修缮需要工人对古建筑有一定的了解,对古建筑的一砖一瓦都需要细心呵护,这些工人也就成了保留古建筑原味的“手艺人”。

  青瓦石墙诉说当年的繁华

  “早就盼望着把这些老房子修一下了,因为常年不维修,有些老房子不住人,很容易就破落了。”看见记者前来探访,今年75岁的村民王荣远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向导。

  “这里是古人留下的暖气进水口,这户房子的主人应该是大户人家,200年前就用上‘地暖’了。”在一个保存完好的四合院里,王荣远向记者讲述着历史。

  来到王荣远的家,推开雕刻细致、宏伟气魄的大门,王荣远开始向记者介绍一个圆形窗户的来历。“这是一个书房的窗户,我家的祖宗就在这个屋里读书。”

  记者看到,圆圆的窗户透出一股书香门第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很久以前这个小院子里读书的故事。

  走进堂屋,粗厚的木梁横亘在屋顶,屋顶离地有4米高,整个屋顶全部用木头铺就。王荣远拿出老母亲曾经穿过的鞋,向记者讲述着老人的故事。

  “我母亲长得很漂亮,那时候有一双小脚再配上三寸金莲的鞋子,就是名副其实的美女,也代表着一种身份。”王荣远说道。钟表、提箱、桌子、床柜等古老物件,无不渗透着历史的沧桑,而设计精巧的门栓腰杠以及叠角石墙,更体现出古人的智慧。

  王荣远告诉记者,将来修缮完毕后,他这些东西就能进展览馆了,这些东西可以让参观的人了解一个家族的兴衰历史,通过这个家族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李家疃村的发展兴衰。

  在李家疃村,像王荣远这样有故事的人数不胜数。记者走在李家疃村的小巷中,眼前历经岁月沧桑的青石板路早已被磨得锃亮。村民家门外的上马石、拴马桩上,依然可以窥见当时村子的繁华。

  “我不希望李家疃村将来开发成旅游村,我想给村民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旅游村不少,传统文化村现在就比较稀缺了。”李家疃村党支部书记邓永荣向记者说道。

  邓永荣从1984年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一直忙着给村民寻找致富的路子。经过多年的奋斗,村民们都富了起来,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村民就已经开上了汽车。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曾有村民想把老房子拆了建新房子,邓永荣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那时候没有那么远的想法,只是觉得老祖宗保留下这些房子不容易,作为村里的干部就应该尽可能地保留这些老房子,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啊。”邓永荣说,现在李家疃村有明清建筑房屋300余间,明清古建筑群规模不小。

  为保留老祖宗留下的老房子,邓永荣曾经制定了盖新房的政策———拆老房子盖新房不给供电供水,村里一概不支持;另选地盖新房的提供电和水的补助,村里还帮忙选地址,给予村民最大程度的优惠。

  就这样,村里的古建筑群才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能申请上‘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为我们申请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邓永荣说,如今,李家疃村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资金扶持,工程分3个阶段实施,总工程投资约1个亿,预计3年左右的时间李家疃村将焕然一新。

  3年后,李家疃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古村落的灵魂在血脉传承中得以保存,指引一代又一代的李家疃人开拓进取。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