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业界新闻

千年古窑守护者上虞业余文保员历经3代

2017年03月22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上虞是越窑青瓷的故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查明商代至北宋的古窑址有近400处。散落在林间沟壑的片片残瓷,见证了先民用火与土焙烧出的辉煌历史。而守护着它们的近百名业余文保员,也默默奉献四十余载。3月13日,记者来到上虞上浦镇,听村落中的业余文保员,讲述他们的故事。


  一个镇近300处古窑址 30余位文保员精心呵护

  从上虞城区转了三次车,来到依山傍水的上虞区上浦镇大善小坞村。业余文保员钱淼鑫已在村委会办公室等候,参观完陶瓷陈列室后,去他家换上胶鞋,一起来到村后的山坡看古窑址。

  步行20分钟左右,先后见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窑址和尼姑婆山窑址。大大小小的陶瓷碎片随处可见,虽在乡野,仍能看出碎片里釉色轻盈雅致。

  “这两处古窑址分别于2006年和2015年发掘过,不过剩下的碎片也不能随意带走。”钱淼鑫说。

  59岁的钱淼鑫担任业余文保员已有40年。1977年,他被挑选派往县文化馆参加文物考古培训,学会发现古窑址的初步判断方法等,成了一名业余文保员。给村民宣讲,提防古窑古墓盗窃者,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钱淼鑫记得,199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大雨滂沱,村民跟他举报有人在附近山上盗古墓。闻讯,他立即上山,发现新挖掘的泥土堆在一旁,瓷器的碎片也浮了上来。当时,现场有1人,钱淼鑫询问情况,对方不仅不承认盗窃,一招手,竟又来了四名同伙。“你不要多管闲事,再说打你!”对方仗着人多,气势汹汹。钱淼鑫镇定地拿出业余文保员证,耐心说服教育。半个小时后,对方被钱淼鑫说得心虚,灰溜溜地离开了。怕他们半途折返,钱淼鑫于是喊来几位村民陪同,守到晚上8时多,才下山。

  据上虞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浦镇集中了全区八成以上的古窑址,近300处,像钱淼鑫这样的业余文保员共有30余名。

  守护古窑址 三代人默默坚守

  守护古窑址,并不简单,有时文保员们也会遭遇危险。

  上浦镇石浦村业余文保员董新民说,在打击盗掘古墓古遗址过程中,因夜晚看不清路,一年年关,他还不小心摔倒受伤。正月里,他行走不便,串门走亲戚也成了奢望。

  同镇的夏家埠村文保员夏惠灿说,他对保护古窑址古墓的工作很上心,也因此得罪并激怒了盗掘文物的团伙。1991年,处理好一起盗墓事件后,第二天他发现停在家门口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被偷走,再也没找回。

  然而,即便如此,大家依然坚守。在有着23处古窑址的上浦镇东山村,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经历3代业余文保员。有着青瓷、孝德、东山三大文化的东山村,古窑址不光多,时代更是从汉代跨越至北宋。

  该村文书符金裕介绍,村里有8位业余文保员,最早的文保员梁金炎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守护了文物20年。上世纪90年代初,梁金炎去世之前,他将守护的义务移交给同村的梁荣富。如今93岁的梁荣富在守护了23年后,于2005年将“接力棒”交给了符金裕等人。

  “早年,村民不知这些碎片是何物,盖房子、锄地都容易破坏,经过多年宣传,他们也有了保护意识,我觉得自己没白干。”虽拄着拐杖,但梁荣富耳聪目明,脸上满是欣慰之色。


  瓷园小镇、古遗址公园


  古窑焕发生机

  当天,看完村子的古窑址,钱淼鑫又带记者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公园于去年10月动工,“规划面积有80多公顷,设置窑址文化、农业景观展示和管理服务区三个区块,计划明年年底建成。”钱淼鑫很自豪,以后这里还有青瓷学校,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青瓷文化。

  很多人好奇,这些业余文保员有报酬吗?

  “去年拿了1000元补助,前两年是三五百元,再之前,偶尔发双解放鞋或是一把伞。”钱淼鑫说,不过,他说自己并不在意报酬,就是喜欢青瓷,想将这些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这也说出了上虞大部分业余文保员的心声。

  “我们所里只有五六名工作人员,依靠我们来保护文物力量有限,多亏了这批甘于奉献的文保员,他们值得尊敬。”上虞区文关所相关负责人说,2014年起上虞出台《上虞区业余文物管理员管理细则》,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发放补助标准进行了规范,这也是对全区81名业余文保员的认可和保护。

  除了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上虞还将打造“瓷园小镇”,瓷器之源的印记将愈书愈浓。穿越2500多年的越窑青瓷,恰似曹娥江水,奔流不止,它和这群业余文保员一道,历久弥新,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