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业界新闻

大运河(杭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对策思考

2017年08月03日

  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包括11个点段,全长110公里,总体上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完整性。大部分河道基本维持了当初的功能,但随着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一些问题开始显露。

  水环境方面主要存在污染风险控制不足、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低下、水体自净能力差和水环境监测能力薄弱等问题。防洪防灾方面主要存在主体设施不达标、防范能力不足等问题,由于外河钱塘江、太湖水位较高,以及排涝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导致大运河防洪防灾压力较大。在环境景观方面,运河不同点段整治开发不均衡,产生了下表所示的问题。

  为保证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在遵循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协调、保护为主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保护与其他行业协同管理相促进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以下基本对策。

  首先,针对水环境压力,推进九大工程、构建三大网络、打造一大系统。根据大运河杭州段所处的地理位置,推进清水入河工程、河道截污工程、尾水回用工程、污水系统改善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内源污染削减工程、航运污染处置工程、配水设施完善工程、生态修复应用工程等九大工程。工程的实施将彻底改变大运河水质水貌。构建入流河网水质在线监测网络、河道排放口实时监控网络、配水系统智能调度网络,建立河道水环境管理的“水眼”系统,逐步实现河道水质管理数字化、信息化。

  其次,针对防洪防灾压力,优化防洪排涝策略,强化消防策略。按照防洪规划要求,完善区域性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设,提升区域防洪排涝标准。优化区域防洪排涝模式,解决防洪排涝与历史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健全应急机制,优化应急预案,建立救援体系。消防策略应突出消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并加强制度建设、检查和消防演习培训。

  第三,针对环境景观压力,建立分段分级遗产景观管理体系,实施全面管控。该体系主要是将环境景观分类具体落实到各段运河沿线,为每个点段遗产景观保护与管理提供更明确的操作指南。实施全面管控,一方面是扩大保护区划范围,实施全域高度管控,在空间环境上将以大运河景观为主导,以全域性系统化景观构建为导向,建立沿线建筑高度和建筑界面控制体系。另一方面是结合杭州地域性和差异性,出台保护细则,落实相关规划,提出杭州的具体管控要求,并将管控要求纳入大运河两岸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针对城乡建设压力,结合区域划分提出与用地相适应的建设要求。针对大运河整体范围内的现状和规划建设用地,从保护区划的角度对遗产区、缓冲区和可能影响区内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控制要求。针对城市开发边界之外的用地,提出保留基本农田和自然生态景观,留有足够的生态绿地,开发边界外不再增加新的建设用地,并对现有城乡建设用地提出搬迁或改造要求。针对运河沿岸用地功能进行分类和有区别的控制,不同层级的保护区划内的用地,提出不同的土地利用要求和建设要求。针对大运河沿岸不同城乡建设区段,从村庄、历史城镇、现代城镇的角度,结合新的城乡发展趋势,对沿岸建设提出管理和引导要求。

  第五,针对航运与综合交通压力,明确发展导向,合理规划等级,加强运河管控。大运河的航运功能是大运河遗产价值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遗产保护的要求,大运河航运应明确发展导向,在运河沿线建设包括运河新城在内的多个综合体。

  按照分类引导的要求,逐步减少江南运河沿线生产岸线和码头设施。将与城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无关的码头搬迁至运河二通道沿线布局;逐步淘汰规模较小、作业量不大的货主码头。从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对运河市区段货运船只的控制力度,从货船数量、货运种类、使用燃料、通航时段等要素出发,提高货运船只在绕城以内区段的准入门槛。

  第六,针对旅游与展示压力,制定旅游策略,挖掘文化资源。基于遗产保护的要求,大运河旅游功能的发展应进行游客量容量测算与调控,并制定游客量容量调控体系及应对策略。建立大运河(杭州段)展示馆,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遗产的维  修应保持真实性、完整性,同时积极强化原住居民对遗产的认知,协调处理好游客与原住居民之间的需求关系,并不断引导遗产展示智慧化发展。搭建“多位一体”的展示线路,打通遗产点沿线的步行展示系统,结合现有遗产点以及潜在的资源打造水上展示系统(水上巴士、漕舫船)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