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业界新闻

你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深圳修古籍

2017年11月08日

  前段时间大火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都看了吧?

  看着老师傅一点一点地

  还原文物原本的样子

  是不是心痒痒?

  是不是也想自己试试?

  但文物珍稀,一般人并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别提亲身体验修复的工作了。但是有一样东西,可能许多人都曾收藏或遇到过,那就是数量庞杂且散佚各处的古籍。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珍贵宝藏,古籍是研究历史中不同社会面貌、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其材料自身的原因,保存条件和预防性措施不能尽善尽美,天灾人祸多不可防,古籍损坏在所难免。因此,古籍修复在其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6月,在深圳图书馆,就有这么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读者,他们用半年的时间学习一门“手艺”——古籍修复的技艺。就在上周末,这批第一期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的学生正式“毕业”了,他们亦成为深圳图书馆首批古籍保护与宣传文化的义工,在读书月期间的每个周末,他们作为志愿者参与由深圳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与保护体验日等活动,向更多的读者传递古籍保护的正能量。

  半年,成为一名“修书匠”

  昨日,在深圳图书馆的二楼中厅,数十名读者安静地排着队伍,等待着碑帖拓片、雕版印刷、线装书制作的体验。虽然只是简单的印刷与装订,但体验者们无一不小心翼翼,生怕弄破了纸张。“把这条线剪成书的七倍长度,再穿针。”来自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国学班的大二学生翁晓华轻声提醒,手把手地辅导着面前的体验者进行一本线装书的装订。翁晓华正是深圳图书馆第一期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中年纪最小的学员。

  其实,深圳图书馆对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宣传早已有之,不仅多次举办古籍知识讲座和古籍文献展览,这些年还频频举行古籍修复文化体验。2014年,作为“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提升计划”四家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深圳图书馆就在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帮助下开始了专业古籍修复室的建设,对馆内不同级别的古籍逐步开展抢救性修复。

  古籍修复室的工作人员李璟介绍,今年5月深圳图书馆发布了第一期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周末班)的招生通知,仅在短短两周时间内,报名的读者就超过了250人,而首批参与古籍修复培训的这20名学员,都是经过简历筛选、基础知识考察和操作评估等重重关卡脱颖而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在6月到11月这半年的学习中,这些学员通过45节课时,从古籍修复的理念、原则、流程和工具等到具体的实践操作,更深入地了解了古籍修复的步骤与方法。期间,他们还曾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学习滴补法和染纸法。

  宁愿不修,也不要轻易去修

  拆线、配纸、调糨糊、补洞、托表、隐补、喷水压平、压实……这些工作都是古籍修复中最基础也是最繁琐的部分,但却能让人的心情莫名地平静下来。“在修复残破古籍前,必须仔细审查该书的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等。”翁晓华介绍,古籍修复的过程“因书而异”,要根据书籍具体的破损情况而制定修复方案。

  “许多人会用胶带或普通的胶水修补损坏的书页,其实反而加速了书籍的损坏,因为这些材料含有的化学物质往往会有不可逆的负作用,”翁晓华说,“因此我们觉得宁愿让这本书自然地烂掉,也不要采用不当的修复材料、方法、工序,随意地修补它。”翁晓华在谈及古籍修复时的“可逆性原则”时指出,在这半年的培训课中,诸如此类的古籍修复常识常常让自己和其他学员“涨知识”。

  “很多人说,修复古籍看起来很简单。”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的另一名学员张先生笑着说,“只要试一下就知道难度了,很多时候,一个小洞反而会被补成一个很大的洞。”另外,古籍修复主张“整旧如旧”,即在图书修复时,尽可能地保持书籍部分原有特点,使经过修复的书籍,在外观上尽量保持原貌,从而保证图书的资料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所以选择修复的纸张要跟古籍的纸张尽量保持一致,配纸的材质、颜色、厚度、韧性都要考虑进去。

  即使修一张纸,也是在修民族的历史

  在纸张出现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书籍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竹木简。那时的书籍还谈不上装帧与修复。当纸张作为书籍制作材料以后,书籍装帧技术便有了很大的发展,修复技术也在装帧技术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

  关于修复古籍最早的记载,见于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书有毁裂,郦方纸而补者,率皆挛拳,瘢疮硬厚。瘢疮与书有损。裂薄纸如薤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之,略不觉补。裂若屈曲者,还须于正纸上,逐屈曲形式取而补入。若不先正元理,随宜裂斜纸者,则令书拳缩。”从中亦可以想象到当时修复技术的细致和高超。

  据李璟介绍,深圳图书馆目前古籍馆藏书量大致在3000册左右,但由于阅览环境等限制,暂时还无法向公众开放。从2014年设立古籍修复室起,图书馆迄今已完成22册、约1400页古籍的修复工作。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个修复进程缓慢,但李璟指出,古籍修复是“急不来”的工作,时间可长可短,要根据古籍损坏的程度判断。比如说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古籍修复培训班的学生才共同完成了一本书的修复,这是一个需要沉下心体会的过程。而对以国学为专业的翁晓华来说,虽然古籍修复技术班的课程结束了,但对古籍的热爱与保护却仍在继续:“以后我可能会继续深入学习古籍修复的相关知识,也会继续宣传古籍保护观念与常识。因为,我相信即使修一张纸,也是在修民族的历史。”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