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时事政策

绿色建筑如何“化虚为实”

2017年11月08日

1990年,英国发布了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此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陆续颁布了围绕绿色建筑这一关键词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自2004年我国设立“绿色建筑创新奖”起,中国的绿色建筑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为了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践行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理念,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十余年来,这种全新的建筑行业发展理念正逐渐被业界和群众广泛接受,全国各地多个绿色建筑工程投入施工建设。

然而,就在全国上下积极将绿色建筑付诸实践的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发现,我国的一些绿色建筑在规划、建设施工等环节存在着种种问题。部分建筑项目自称“绿色”,实际上仍沿用着传统建筑方式,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仍旧大量消耗资源。历经十年的关键发展期,绿色建筑似乎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流。这不禁令人困惑,绿色建筑既然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为什么依旧是“雷声大雨点小”?

“绿色标杆”建筑行业不乏榜样

放眼全国,其实绿色建筑已经有了一批成功案例。不论是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还是在建筑内的恒温、采光、控制噪声和空气质量方面,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些案例,不仅印证了绿色建筑这一概念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同时也足以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先行者和榜样。

位于我国上海市的江森自控亚太总部,目前已经获得了包括三星级“中国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在内的三项绿色建筑类认证。这座建筑虽然从外观上看,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绿色建筑”那样处处都覆盖着绿植,然而整座建筑其实由内而外都践行着绿色建筑的各项标准和要求,尤其是在“照明”这个环节值得业内学习参考。

首先,该建筑在采光方面充分而科学地利用了自然光。有别于传统的写字楼,在这座建筑内,所有员工都能够享受到“临窗”的工作环境。在中庭位置,太阳光能够透过顶部的玻璃照进建筑物内。同时,为了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带来的室内温度上升,顶部玻璃均以一定的倾斜角排列布置,一方面保证采光,另一方面通过反射有效规避了一些太阳光带来的热量。因此,即便是炎热的夏季,也不必大量耗费电能使用空调来降低室内温度。

其次,为了避免光污染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建筑物的多个环节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室内走廊等自然光相对较弱的区域,所有照明设备一律嵌入天花板,当灯光开启时,从室外几乎完全看不到楼内的光亮。此外,整座建筑物外侧没有安装任何发光的标牌,就连周边的路灯都设计为光源向下,照亮道路的同时严控光污染。

今年,由中联西北院设计的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办公楼,获得了2017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目前,这座建筑已经建成,并经历了五年的使用期,其凸显出的节能水平足以令人赞叹。

“节能”这一特色几乎遍布了整座建筑。室内照明、热水一律由太阳能设备实现,无需专门消耗电能。由于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普通建筑室内采暖空调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为此,该建筑充分利用了地热资源,为冬季室内采暖降低了能源消耗。建筑物的屋顶全部覆盖了绿色植物,配以合理的建筑体型、构造和遮阳设计,炎炎夏日,室内也不用开空调。此外,包括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利用系统在内的多个独到设计,有效降低了建筑物内的水资源消耗水平。

不难看出,绿色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或是一句口号。由这些鲜明的案例足以证实,绿色建筑不是空穴来风,恰恰相反,它已有足够的理由成为主流的建筑理念、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主要工作目标。

“遍地开花”绿色建筑以假乱真

鉴于现有的成功案例,绿色建筑全面推广本是势在必行的。然而,就在这关键的十年间,绿色建筑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重视的问题。从宏观上看,“以假乱真”、“良莠不齐”的情况正出现在我国的绿色建筑领域之中。具体表现为,伪绿色建筑的滥竽充数,还有一些建筑理念经不起推敲,技术创新也受到掣肘。

由于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项目往往比较容易获得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和扶助。不少开发商、建筑单位看到了如此难得的机会,便“先下手为强”,积极申请项目。这样一方面顺应绿色建筑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能获得可观的收益和名誉。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之下,一些建筑单位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建起来的不一定是真正的绿色建筑。申报建筑图纸与实际施工图纸存在出入、实际施工使用资源超出预期等等情况时有发生。

一些原本确实打算建造绿色建筑的单位,在规划阶段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专业人才不足,或者在建造过程中技术水平欠缺,导致建筑成果与预期存在出入。这其中,有的在施工阶段就因为技术难题半途放弃了绿色建筑的路线,不得不回归传统路线,大量耗费资源;而有的则在完成施工后,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的预期效果,绿色建筑本应具备的优点难以得到体现。

如上两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出自多个方面。

首先,绿色建筑行业虽然已有一些现行的国家或地方政策、标准,但总体而言存在执行力度较低、各有关部门的合力监管有时难以实现的情况。一部分单位趁机“钻空子”,假借绿色建筑之名施工建造传统建筑。

其次,与政策标准存在的问题类似,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例如,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个等级,其要求由低到高。部分建筑施工单位为获取绿色建筑的政策便利,同时降低施工难度、减少成本投入,更倾向于申报难度较低的一星或两星绿色建筑项目。三星级项目成本投入通常远高于前者,因而不少建筑单位不愿选择。而一些已经完成施工,投入使用的绿色建筑,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负责使用阶段监管的物业公司或建设单位不再“强求”建筑的绿色化,导致一部分建筑虽然头顶星级绿色建筑的光环,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现“绿色”的功效。而此时相关监管部门检查力度不严格、或已经不再对建筑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深究。

第三,绿色建筑“氛围”不足阻碍行业长期发展。这其中包括了认知程度、市场关注度、相关人才与技术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首先,对绿色建筑这个概念,不少人还存在着认知误区和认知盲区,部分民众并不清楚绿色建筑的真正意义,只是听起来觉得绿色建筑是新概念、新产物,似乎要好于传统建筑。一些开发商正是抓住了这一情况,在前期建设、宣传时大肆强调自己的房子是绿色建筑,以求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收益。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