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业界新闻

信息平台助力走失文物早回家

2017年11月29日

構建平台只是第一步,善用平台才任重道遠。如何讓平台街知巷聞、讓平台信息有序流動、讓平台功效振聾發聵,是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問

浩蕩的文明、璀璨的文物,是中華文化自信的根據所在。不過,文物流失早已成為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日前,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台上線。今后,海內外公眾如若獲悉涉及中國被盜、丟失文物去向的有關線索,都可在平台直接進行舉報。

動動手指,就能助力“走失”的文物早日回家——在萬物互聯時代,這大概是既有情懷,又有創意的務實之舉。截至目前,這一平台共在19個省份採集了2230余份被盜(丟失)文物信息,先期發布約200條相關信息。邏輯上說,民間智慧若能繼續按圖索驥下去,追索不止,不僅會讓追繳工作如虎添翼,而且能有力打擊文物犯罪。

這些年,大量有家難回的中國文物不是遺散在世界各地,就是轉手在利益勾兌的名利場。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如何讓這些中華瑰寶回歸祖國,始終牽動著國人的心。

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台的構架,起碼有三重正向價值:

首先,這是追索追繳文物方式的革命性變革。利用大數據、依托互聯網乃至將平台融合進手機APP,等於為“走失”文物布下追根溯源的天羅地網。從專業追索追繳到全民共同參與,“朝陽群眾”也好,“西城大媽”也罷,都能為“走失”文物的回家之路盡點心、盡份力。

其次,它將喚醒全社會呵護並珍惜文物的公共意識。平台上盡管都是被盜(丟失)文物信息,但在檢索與瀏覽文物影像、類型與名稱、編號與年代、工藝技法與完殘狀況等過程中,對網民來說,亦是文物常識和歷史的再教育。畢竟,對於文物保護的千秋大計來說,僅有一部文物保護法或一套保護機構是不夠的。公眾對文物知敬畏、懂珍惜,平台上的數字才會小下去。

最后,在更宏大的法治視野下觀之,平台既是“權利聲明”,亦是“主動出擊”。據稱,此平台所有數據信息都會上傳至國際刑警組織的被盜藝術品數據庫,以后若在國外出現信息庫內文物拍賣等,根據國際公約,就可以主張權利把它追索回國。當然,這也是對相關灰黑利益鏈的警告:贓物買賣已在群眾眼皮子底下,須小心“偷雞不成蝕把米”。

長遠來說,構建平台只是第一步,善用平台才任重道遠。如何讓平台街知巷聞、讓平台信息有序流動、讓平台功效振聾發聵,是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問。願平台能讓流落在外的文物早日回家,願旅行在外的我們不再對著祖國的文物慨嘆“他鄉遇故知”。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