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业界新闻

“裸思主义”解密“建筑密码”

2019年06月13日

关于展览5月,北京。为纪念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其杰作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建成30周年,【《贝氏实本》—1998年高波受托为贝聿铭完成的一本书】专题展览正在展出。 本次展览聚焦艺术家高波拍摄贝氏建筑的摄影作品及纪念画册《贝氏实本》(I.M.PEI Essences)。展览旨在讨论高波与贝聿铭跨界合作的碰撞与契合方式,展示高波“裸思主义”风格早期样貌和特征。经保利拍卖私人藏家收藏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高波是首次提出“裸思主义”(Laostism)美学与艺术哲学概念的艺术家,他的美学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力。此次展品囊括其设计制作的《贝氏实本》手工线装善本、建筑摄影拍摄素材、图书设计手稿等。《贝氏实本》在卢浮宫举办的“贝聿铭80寿辰暨正式退出职业建筑师“纪念活动上限量赠予来宾,并获1998“世界最美的书—德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奖”和1999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不言而喻的东方共情

高波肖像

1997年,东京。 和多利当代美术馆正在展出“中国现代艺术’97’”。一位绅士被高波的作品深深吸引(《双重性之一》和《素描肖像》系列),作品中的东方情怀瞬间击中了他。不久之后,他通过很多渠道找到那位让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艺术家高波,并邀请为他拍摄告别建筑生涯的画册,并将在卢浮宫举行的80寿诞上作为回馈全球重要宾客的重要纪念礼物。而就这与高波“作品”的一面之缘造就了他们不久之后的,对于高波来说影响他一生的一次创作。这个人,就是“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1997年,是高波搬到法国的第7年。此时的贝聿铭已经是在美国四世同堂的老人。两人都已旅居海外多年,但创作仍抱有充沛的东方色彩。高波深受老子的道家观念影响,崇尚混沌和迷失。贝聿铭在“苏式园林”中成长起来,建筑中始终透露着东方的严谨和含蓄。这次合作有着不言而喻的东方共情和一脉相承的和谐统一。 高波回忆,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纽约一家传承4代的中餐厅。旅美超过半世纪的时间里,这家餐厅是贝氏关于故乡的精神寄托。这次会面是一种含蓄深沉的“东方式”授命。贝氏选择通过一双来自故乡的眼睛重新审视他的“建筑人生”。搭建“影像”的摄影“建筑师”

高波,《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四联》,1997,黑白摄影,100 x 100cm

“表达什么?”“怎么表达?”“怎样做一个有意义的纪念?”一系列的问题摆在高波面前。贝聿铭的建筑有太多标志性的摄影,作为贝聿铭告别建筑生涯的闭关画册,如何设置创作思路是个巨大难题。

高波,《潭柘寺流水引》,1997,黑白摄影,61x51cm

贝氏的职业生涯通过建筑“搭建”艺术品,高波想到以”建筑师“的方式进行一次艺术实验——即以“搭建”的方式摄影,通过艺术影像与建筑作品进行呼应和对照。高波热爱艺术实验和冒险。他说,“每一次(创作方式的转变)也都是一次冒险,对我来说每一次的结束也都是新的开始。” 他找到在”记录式”摄影之外的主动性:通过纯粹的创作直觉将瞬时和感性在镜头前叠加,对贝式的解构哲学进行“再解构”。高波的拍摄是对贝聿铭建筑的再创作。高波和贝聿铭的跨时空对话

展览现场

15天,6个国家。拍摄难度可想而知。在波士顿停留的仅2小时内,高波要完成肯尼迪纪念馆与汉考克大厦两处代表作的拍摄。最终,他完成了对贝氏近50年建筑生涯的回望和记录。《贝氏实本》以摄影作品和贝氏金句的互相对照,呈现了两人从艺术和建筑角度对故土情结、东方美学、视觉构景和信仰意念的态度和观念,形成了一场精彩的纸面对谈。

1.纽约庭院里的石与藤I believe in the continuity of tradition, for it is by no means a relic of the past, but a living force that animates and informs the present.我坚信传统的延续性。它绝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一种生命力,激励和引领着现在。

左: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外围,1997,黑白摄影,61x51cm右:苏州园林的太湖石与枯梅,1997,黑白摄影,61x51cm

高波拍摄了贝氏纽约庭院中太湖石的诸多局部特写,他们对贝氏意义非凡。太湖石承载着贝聿铭对养石人*的崇敬:工人将太湖石凿洞放入水中,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后才搬走布园。贝聿铭汲取了“养石人”的精神,“用时光打磨佳品”成为贝氏建筑创作的毕生追求。*注:“养石人”石匠挑选好石材,慢慢雕琢,此端切切,彼处凿凿:石匠手上的功夫最为重要,雕琢好的石头被放进湖水中——交还给自然去琢磨——水波起伏荡漾磨平了棱角,二十年后才出水见人,父辈播种,这便是中国传统家庭的精髓。

高波,《贝先生办公室》,1997,黑白摄影,61x51cm

镜头还大量聚焦庭院里的藤蔓。黑白图像中的藤是水墨的“根”,能瞬间回溯到温婉的江南---贝氏的故土。藤蔓之于建筑是血之于骨,是异乡人之于故乡的水土。在他的书架上,高波摄下放置于一处的两本“苏州园林”和“包豪斯”,这是贝氏精神庭院的映射,他对故土的深情和对建筑之真挚紧紧相依,转化为一种生命力,滋养着他的建筑人生。

2.卢浮宫里的苏氏园林The triangle has the simplest, strongest structural geometry; it is not collapsible and is a lasting element in life. I believe in the simplest, most fundamental and enduring value which is the humility of being.三角是最简单稳固的几何结构;它不易折断且持久稳定。我崇尚最简朴、最基本、最持久的价值,那是恒定的谦卑。

高波,《卢浮宫细部》,1997,黑白摄影,61x51cm

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内部,高波拍摄下了悬倒的巨型金字塔与正立尖塔形成的沙漏形制。高波讲到,这形态是凝结在时间里的个体和社会的历史,也是卢浮宫呈现的人文价值。对立尖塔和两扇方窗形成对称的单色画面,透着朴素严谨的理性美,构成一幅东方抽象水墨。

高波,《贝氏父子》,1997,黑白摄影,61x51cm

高波的拍摄常常将贝氏建筑与雕塑、植物、环境共置于一个画面。这是他刻意的东方式创作,一种苏氏造园的表达。园林与自然及装置的互动性,彼此独立,又统一于一套组织,相得益彰。贝氏曾说过,“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感受到我的根在苏州,它对我影响很大。”贝聿铭追求东方审美,也游弋在这份典雅之中。高波的画面释放了贝氏含蓄的故土怀想。

3.百米高空的结构至美There is so much to be accomplished by staying very close to purity…pure in the structural sense...which in turn will also be pure aesthetically...要做到非常接近纯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结构感的纯粹反之也会是美学的纯粹......

高波,图书设计手稿,1997《贝式实本》揭秘了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灵感,其几何骨架结构实则是上海外白渡桥水平线条的垂直化实现。上海外白渡桥是贝老少年时的每日必经之路,它的钢铁骨架构造是贝氏对建筑美最原始的理解。设计克服了工程科学的种种难题,完成了水平线条的垂直化架构,这是贝氏对建筑审美的极致追求。

左:高波,《中国香港中银大厦三联》,1997,黑白摄影,80x64cm右:高波,《中国香港中银大厦独幅》,1997,黑白摄影,150x110cm

在讲述贝氏建筑美学之外,高波着力将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强调出来。他在中银大厦42层吊着保险绳探身俯拍大厦和道路的几何截面。建筑与道路的搭档是方与圆,刚与柔的和谐统一,是一种隐秘的“中式”平衡。俯拍视角展示出贝氏建筑的严谨设计及审美禅意的高度融合。4.勒·柯布西耶的理想之窗I believe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art form mirroring life. … I want to be remembered as an architect of my time.我认为建筑是反映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我希望作为一个建筑师被人们记住。

高波,《贝氏实本》手工线装善本内页,1997

朗香教堂画册终页,高波将贝氏毕生的建筑代表作镶嵌在他的建筑信条中。嵌入的位置来源于朗香教堂的彩窗布局,该教堂是贝聿铭建筑偶像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贝氏大学时期受其影响,开始关注艺术和建筑的联合。这是高波对贝聿铭建筑生涯的回溯,用回归初心的纯粹与感恩宣告贝聿铭建筑人生的完美收官。

高波肖像高波于2011年首次提出“裸思主义Laostism” 美学与艺术哲学概念。“裸思主义”是“迷失&失败者 (Lost&loser)”和“ 老子(Laozi)”的联合,是清空主义的主义,是美学和哲学层面的天体主义。他的创造生涯一直追寻“个人价值”问题。深受古希腊、老子到尼采和法国的启蒙主义影响,早在“裸思主义”提出之前,高波的创作就一直懵懂地遵循这一路径——舍弃驯化的经验和逻辑,以“失序”为秩序,崇尚个体的情感和意念表达。 与贝聿铭的这次合作,高波抛弃传统建筑摄影原则,反而放大建筑师贝氏创作生涯中的个人情怀,展现了贝氏鲜为人知的创作感性和审美气质。纽约庭院的石与藤是贝氏与故乡思绪的纽带,卢浮宫中的苏园结构是他信奉的东方美学。高波挑战传统拍摄方式和设计形态,他百米高空俯拍完美几何构型,运用朗香彩窗位置构造画册图文,展现了贝氏对建筑艺术的极致追求。他跳脱传统创作技法和思路,为贝氏建筑美学加上了新的视角和注解,创造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艺术和建筑的跨界合作。特别说明:本次展览所有的展品均为私人收藏,同时展览现场有5件作品,经作者和藏家授权,现场公开出售,为即将出版的 《贝式实本》中文版筹集资金。后记

高波,《贝先生纽约寓所的花园秋千、密斯椅》,1997,黑白摄影,61x51cm“我家院子里也吊了一个秋千”。 艺术家高波曾开玩笑说这是他和贝氏合作学到最务实的事。 这是两人的相通之处。二人都保有和珍视童真和纯粹,是对故土念念不忘的童真,对艺术和建筑倔强执着的纯粹。他们也都反叛强大的引力,在创作中摆脱稳定和束缚,表达和描摹自由的精神。通过创作,他们希望所有人的精神后院都能悬吊起一架秋千。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