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建筑历史

江西金溪东源曾家古村,已有800多年历史,明清古建众多文化深厚

2021年08月19日

沂水流芳教授村,

子舆后嗣衍东源。

南丰一带谱新曲,

朗朗书声清霭轩。

徐飞贤

古村远案峻岭交错,村外田园平沃,村后竹木茂密,茂林修竹,村东溪水潺潺,村北一河横穿,风景秀丽。因地制宜,在古村北部营造了一片防风林以阻挡凛冽的北风,坐北朝南,面迎阳光,古村南部开挖了几方水塘,前景开阔,迎纳夏日凉风,是风水学中典型的背山面水的成功运用。

古村处于山水环绕之中,境内植被覆盖良好,主要有樟、桂树等,并有竹林杂陈其间,突显了秀美的自然风光。以青、灰、木色为主色调,用色十分淡雅清新,山水建筑完全融为一体,彼此映衬,形成一幅“青墙灰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的优美画卷。

东源曾家村隶属于金溪县琉璃乡。座落在琉璃乡以北偏东5公里处,东靠合市镇,南接琉璃乡蒲塘村,西与陈坊积乡交界,北端与东乡县相接,距县城29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村域面积2.86平方公里,以丘陵地形为主,村内有曾氏祠堂、中议世第等特色建筑,曾氏聚居。2014年11月东源曾家村被列入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沿革

史料记载,南丰曾氏始祖曾洪立唐朝时因为担任南丰令,故全家由抚州甘山迁南丰城南瓦子巷,与兄弟游立、宏立三人并称“南丰三祖”。洪立六世孙曾卓(字子立,与南丰曾巩同辈)于北宋中后期迁金溪上富钱塘,司空洪立公驻兵立祠之地,奉祀洪立公祠,因而立家于此,为金溪钱塘曾氏始祖。

曾卓卒葬涂坊曾家林。卓生,由南丰县迁金溪县中宋村,生文璁,文璁生溥,溥生元龙。十世曾元龙(1185—1267左右)仕南宋,授迪功郎江西转运使,于南宋咸淳元年乙(1265),从钱塘迁模桥。元龙生周南(1260—1268),为南宋理宗绍定元年举人,官浮梁县令。周南生著明(1235—1270),著明生子实(1262—1286)。子实生人英(1285—1342),人英2岁时子实卒,子实之妻常丰岭刘氏(1263—1343)年方23,全节抚孤,抚育人英长成,后携人英从模桥迁至东源今址,即现在的东源书院,时为元代早期。人英为洪立公十四世孙。为纪念南丰祖曾洪立葬于南丰槐田之东源,而改东阳为东源,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传统建筑

东源曾家村是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城堡式村落,选址于低山丘岗地带。村内一条东西向大街(又称直街),宽2米有余,街的南侧是排水沟,水沟又宽又深。从东门口富贵塘流下的清泉终年不断,故沟内十分洁净。南北向巷道有6条,其中主巷道3条,条条巷道与大街相通。巷道宽的达2谜语。街巷均为青石板与卵石铺就,相当平整。整个村庄街巷纵横,布局紧凑,房屋排列有序。

曾氏祠堂

道光乙未(1835)修总祠前堂,丁未(1847)建总祠中亭。两廊楼房为 1942 年预备办小学而建。现存东源总祠气象阔大,宽 12.5 米,进深 54.5 米,明代中堂部分,古朴庄重,柱大可两人合抱,柱磉为典型的明代制式。两边壁上原有长宽近丈的四个大字“忠孝廉节”,大气磅礴,可惜早年被毁了。上堂及中亭乃清代和后人维修的,亦高大明亮,原有“追远堂”大匾。此祠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议世第”官厅

此厅临街总门石刻“竹韵松涛”,四字飘逸潇洒,体现效力军中者对文墨气息的一种追求。进门便是一个青石铺砌的大院,八字大门高大轩昂,因其父覃恩诰赠中议大夫,故门额刻“中议世第”,砖雕石刻精美细腻;照壁题刻“鸿禧”二字。屋厅三重直进,面阔 20.6 米,进深 33米,两个天井,中堂与上堂为两层木结构,有楼道相通。门窗梁桁均有雕刻。侧边耳门上刻“退憩居”,可见乃其兄弟晚年退休时居息之地。可惜现在损毁严重,瓦砾遍地,唯外墙依旧挺拔,依稀可见当年知府级官员的建筑构想与经济状况。

其他建筑

村落名人

曾仲鲁(1891-1963),学者、教授。一家三代出了14位教授(高级工程师),东源村因而被称为“教授之村”。1919年,曾仲鲁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同年6月回国,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系主任,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8 年7年6月,出任金溪县民众教育馆馆长。1939年秋,任金溪县立初级中学(校址黄通)首任校长。1940年应聘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兼体育部主任。1941年与县人龚学遂在浒湾黄坊村创办私立应钦中学,龚为名誉董事长,曾仲鲁为董事长兼校长。1950年10月,调湖北省教育学院任教,后为武汉体育学院教授。

特色民俗

民间彩灯之一“矮脚龙”,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它是来自上苍,并赋予它呼风唤雨、裱灾祛难的神奇力量。在解放前,每逢舞龙时,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在大旱之际舞龙,为了盼望大降甘霖,以保收成。这都是出于对它的敬恭和仰以及企求它能发挥想象中的作用,所以矮脚龙在人们的印象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由于矮脚龙丰彩多姿,意象含蓄广泛,所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此舞更加得以发展和提高。它不再是人们祈求的神物,成了表现人们奋发昂扬的精神及幸福生活的现象的一种艺术形式。

发展问题

古村落传统民居的平面形制已不能适应现在生活的需要,村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越加强烈。但由于村内缺少宅基地,以及部分村民缺乏足够的古建筑保护意识等原因,少部分村民便拆除了濒临毁坏的古建筑或是在古建筑群中的空地上新建建筑。而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多数新建的房屋,与传统筑风貌格格不入,严重破坏了古建筑群体本身和古村传统风貌的统一。

古村内的生活污水通过明沟或是盖板明沟未经处理直接排至村中池塘,对古村落水体造成污染;古村内大部分古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全,线路架设杂乱,有着潜在的火灾隐患;部分古建筑内部通风采光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厨卫设施,不能满足生活水平的发展需要。

上有东源曾,下有水南饶,五湖四港,石板街坊,砖结围墙待您亲自去体会其中的美好!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