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建筑历史

7年间,把220座古建筑修缮成文化高地

2021年11月11日

7年时间,修缮220座古建筑。修好后的古建筑成了村文化礼堂、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艺术会所、非遗展示馆、红色教育基地……我县通过整县推进“百幢历史建筑工程”,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新时代文化高地,构建了更趋完善的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年修缮220座古建筑

如今的古建筑,大多正处于生命周期的末尾,如果不修,很可能撑不了多久。

“我们肩负着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责任。”县政协副主席、县百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盛丹平说。

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需要实物来佐证。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我县新发现1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为传统木结构建筑,分布在全县各村落。当时,盛丹平和同事们既骄傲,又觉得责任重大,他们向县领导建言:修缮古建筑的确要花不少钱,但每年挤出一两千万元,还是做得到的;现在不修,等过几年古建筑倒塌了,就无法挽回了。

2013年,我县启动“百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以下简称“百幢工程”),以3年为周期,共修缮100座历史建筑,旨在提升浦江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水平,并带动村民提升保护意识。

2016年,第一个“百幢工程”结束,100幢古建筑维修完毕,由于各个乡镇的意愿十分强烈,次年又开启了第二个“百幢工程”。2019年,第二个“百幢工程”结束,各乡镇仍然有需要,所以又增加了20幢,于当年完工。截至2020年,全县共投入资金1.6亿元,修缮古建筑220幢,修缮面积达15万平方米,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凸显。

难得的是,这种重视历史、重视文物的理念成为我县多届领导班子的共同理念。从2013年到2020年,这个项目一做7年,历经3任县委书记、4任县长、5任文化局长,一直坚持到今天。

队伍复活众多老技艺8支

说起“百幢工程”,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张智强最自豪的是,这个项目不但是全省最早的古建筑“整县保护”工程,而且始终在往前推进,每一年都能顺利完成进度。

总结“百幢工程”在操作上的经验,张智强认为最重要的有这样几点:一是由政府投入为主。二是创造性地以乡镇为签约主体,由乡镇来协调工程推进中的种种难题。三是采用了竞争机制,先准备好的地方先修,如果一个入选项目所在的乡镇没有准备好资金,就调整到下一期,而准备好的候选项目可以替补上来,这样确保了工程的效率,保障了进度。

在专业性方面,“百幢工程”有项目管理专项经费,用于工程技术指导、工程项目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的支出外,还采取了政府统一招标、确定资质的方式,选择了8支队伍来进行修缮。

政府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建立“百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专业资质施工企业名录”,浙江省内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三级以上资质的企业才能参与,每轮入围企业8~10家。哪一家修缮哪一个工程,则视具体项目而定。“石鼓村张氏宗祠”的项目,外表非常破旧,进场后才发现里面的木雕非常精美,于是专家组向工程的甲方浦南街道办事处建议,将施工单位换为一支由东阳木雕大师领衔的队伍,最后完成的效果令人惊艳。

修缮后的利用率高达97%

在“百幢工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佳话。比如有一座古桥,底下都是水晶渣子,疏浚之后,在边上又造了汀步,成为城中一景。还有一座老房子,开了窗,造了阳台,做好了水电,建起了漂亮的民宿。

“百幢工程”修缮后,这些古建筑的利用率高达97%,成为工程的一大亮点。

相较于破旧的建筑“怎么修”,修缮完成后的建筑“怎么用”是更需要在前期充分思考的问题。修缮的建筑多为公共建筑,要更多地考虑满足向公众展示开放的需求。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理和堂,技术团队在重新对理和堂进行价值诠释的基础上,在修缮方案编制时已与业主共同策划修复后的业态选择,原来破败荒废的古建筑变身为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前厅成为展示空间,实现了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其他的建筑,也变身为村文化礼堂、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艺术会所、非遗展示馆、红色教育基地……

正是靠“百幢工程”打好了硬件基础,我县的文化礼堂工作推进迅速。2014~2017年,全县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中,有41座是在原有古祠堂、古建筑的基础上修葺、改造而成的。这些文化礼堂在保护好厅堂、戏台、厢房、天井等原有设施的同时,根据文化礼堂建设的硬件要求进行整改,内设丰安讲堂、图书室、文体活动室、非遗陈列室等,购置了图书、电视机、健身器材等,既节约了经费,解决了文化场地不足的矛盾,又丰富了群众的生活。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