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建筑历史

中国古代名楼之“腾王阁”

2023年08月17日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为南昌市地标性建筑、豫章古文明之象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因李元婴被封为滕王,便称其为“腾王阁”。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九月初,著名诗人王勃路经洪州,作《腾王阁序》。腾王阁遂闻名于世。

如今的滕王阁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它的下部是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象征古城墙。台座以上的主阁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也就是采取了“明三暗七”的格式。因唐宋多用宜兴产碧色琉璃瓦,滕王阁的瓦件也全部采用此色。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达3.5米。勾头,滴水都是特制的瓦当,勾头为“腾阁秋风”四字,而滴水为“孤鹜”图案。台座的下面,有两个瓢型人工湖南北相通,其中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楼阁和云影,倒映在池中,盎然成趣。

循着南北两道石级可以登高到一级高台上,一级高台是现代钢筋混凝土筑体,踏步是用花岗石打凿而成的。碧瓦长廊设置在一级高台的南北两翼,长廊北端为四角重檐“挹翠”亭,长廊南端为四角重檐“压江”亭。南北两亭与主阁的布局巧妙,从正面看,组成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而从飞机上俯瞰,腾王阁则有如一只平展两翅,意欲凌波西飞的巨大鲲鹏,体现了设计人员的匠心。

一级高台朝东的墙面上镶嵌着五块石碑。正中是一幅由八块汉白玉横拼而成的长卷石碑,此碑约10米长,1米高,外围以玛瑙红大理石镶边,宛如一幅装裱精工的巨卷。其碑文是今人用隶书所写的韩愈《新修腾王阁记》。韩愈在其中写道:“余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腾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长碑右侧为花岗石《奠基纪念石》及青石《腾王阁创建纪年》碑,左侧为花岗岩《竣工纪念石》及青石《重建腾王阁纪名》碑。

二级高台与石作须弥座垫托的主阁浑然一体。从高台登阁有三处入口,南北两面可由高低廊入阁,正东可登石级经抱厦入阁。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定鼎,鼎高2.5米,鼎座用汉白玉打制,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左右和下部为三足古鼎。此鼎乃仿北京大钟寺“八怪”鼎而造,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以木构架为主,而木构架又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腾王阁属于抬梁式。腾王阁的建筑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在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然后在相邻木架间架檩,檩间架椽,最后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春秋时便有了抬梁式构架,到了唐代,抬梁式构架发展成熟。井干式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不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如同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同抬梁式构架一样,穿斗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小,使柱能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构架。

腾王阁建筑称得上是建筑界的艺术品,它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在千百年的沧桑中,使得无数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在阁的第六层东西两面,各挂着写有“腾王阁”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字体;阁的三个明层四周,均建有平座栏杆,以供游人远眺;在第五层的屏壁上,还镶嵌着铜制的王勃《腾王阁序》碑;在腾王阁的门柱上,还有毛泽东亲笔手书的《腾王阁序》中的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都表明一个长不衰的建筑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

腾王阁是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统一的产物。中国建筑的审美价值不在建筑本身,而在于使人的视野由小变大,丰富人的审美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腾王阁序》这段描述中,便能够体现出腾王阁的审美价值,也就是一种以广阔的空间包含人生感悟而形成独特的意境美。

腾王阁的总体性和综合性很强,它几乎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了一个整体形象。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总体环境到厅屋,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同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腾王阁是有意境的,它重在写意。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表现自己的情思。古代的建筑师们在建筑上表现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