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建筑常识

中国古建筑大门上门钉的制度

2023年08月17日

中国古代建筑中,皇宫及官宦府第的大门上有一排排的金属圆点,被称为“门钉”。北京故宫的宫门上,这些门钉尤为明显,跟普通的大门明显不同。这些门钉到底因何而来的?

据考,门钉最早出自《墨子·备城门》:“门扇薄植,皆凿半尺,一寸一涿弋。”涿弋即门钉,意思是古时城门上嵌装的尖圆形木橛。其长二寸,见一寸,钉入门板大概一寸。可见早期出现的门钉是木质,主要用于固定门板,使门更加牢固。同时,城门的门钉上还会被涂上耐火的泥巴,以防止敌人火攻。

明代以前,门钉使用的数量、格式无明文规定。到了明清时代,门钉数量和等级制度有了关联。门钉逐渐增加了新的用途,那就是装饰性的等级标志。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建筑中门钉数量的多寡、材质及颜色象征着门户主人地位的高低。每扇门上门钉数量、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

带着封建等级象征的新身份,门钉进入封建的典章制度据传始于明太祖朱元章。据说朱元璋曾经命令礼部员外郎张筹等去考究门钉的历史,可是经过礼部人员的研究,发现门钉此前并有没什么特殊的规制及要求。于是朱元璋便命令制定关于门钉的规定。《大明会典》规定:“按祖训云:凡诸王宫室并依已定格式起盖,不许犯分。洪武四年定亲王府制……四门,……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皇家宗族王府可以使用门钉,不违制度。而公侯府第则规定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门用绿油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对九品官门只许用黑门铁环,公侯乃至九品官,皆不许使用门钉。清代则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了更为严谨、细致的划分。

《大清会典》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琉璃,门设金钉。”“坛庙圆丘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清代皇宫大门钉是纵九横九,共八十一颗钉,且用金钉,代表皇权至尊。

《大清会典》还规定,皇帝之下的亲王府是“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郡王府是“压脊各减亲王七分之二(即纵九横五)。”贝勒府、镇国公、辅国公是“公门钉纵横皆七”。虽然比郡王府的四十五个门钉还多四个,但是由于金钉改为了铁钉,所以等级是比郡王府低的。而“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均以铁”。

然而紫禁城南门(午门)、北门(神武门)、西门(西华门)都是九行九列门钉,但是东门(东华门)却只有八行九列。为何此处用偶数(阴数)门钉而不用奇数(阳数)门钉呢?据说与一个传说有关。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在北京城被攻破之后,仓皇地从东华门出逃,并自缢于煤山。清朝入关之后,统治者听闻东华门有此故事后,便认为此门不吉利,于是决定此后皇帝的灵柩都由这个门抬出去。为使此门有别于其它城门,就把门上的门钉减去一排,便成了八行九列。如今东华门少一排的格局由此而来。

门钉作为封建时代皇权及封建等级的象征,现在只存在于一些古建筑或仿古建筑的大门上,现代建筑中已经不会使用了。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