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建筑常识

传统古建筑如何防潮

2024年01月29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建筑设计和营建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我国具有特色的防水防潮理论,而且工匠们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的防水防潮做法。这些技术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且也为我们今天在建筑设计和维护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历史发展概况

  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选择洞穴作为居所,他们大多倾向于在山高处建造洞穴,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流通性较好,比低洼地带更干燥。这表明他们已有了初步的防潮意识。如《易传》所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到了周朝,随着奴隶制度的完善,建城的科学性更为明显。人们的防潮思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选址思维。此时,防潮思想主要是排水和蓄洪。西周时期出现的瓦片,不仅被视为建筑防火的一大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防水防潮的效用。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烧砖技术的出现,建筑防潮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砖被广泛用于建筑墙壁和地面的铺设,极大地改善了夯土高台容易受潮的问题,增强了建筑的整体防潮性能。

  到了西汉,风水选址理论完全成熟。风水与防潮也相应结合,选址时注重南部向阳、明堂开阔、流水充足的地方。这样的布局既可提供灌溉和饮用水源,又能达到良好的排水效果。同时,东西两面缓坡的设计既可以避免水灾,又能保持水土和绿化植被。

  自汉代以后,我国古建筑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在整个建筑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防潮思想都是排水。无论是高大的台基还是出挑的屋檐,其核心思想都是尽快将雨水或积水排出。干栏式和高台做法则是通过避免与水接触来达到防潮的目的。而排水渠和出挑的屋檐则能更快地排水,从而减少建筑与水接触的时间,降低建筑潮湿的可能性。

  防潮具体措施

  出檐

  出檐是建筑屋面突出外墙向外部空间的延伸。《考工记·轮人》记载:“上尊而宇卑,叱水疾而远。”意思是说,古代造房要使屋顶高耸、屋檐低下,坡度越大,雨水的流速越大,从而减少连绵降雨对建筑缝隙的渗透。此外,出檐可避免飞流而下的雨水冲撒在台明(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上,从而使柱根、墙身免受雨水的侵蚀,起到避雨防湿的作用。

  翘角

  翘角是在建筑出檐的同时向上翻起,类似施加了向上而又回收的力量。翘角常用于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形如飞鸟展翅,又称飞檐翘角。这一设计不仅使檐角形式更加灵动富有美感,而且还有助于扩大采光面,并有利于屋顶排水、保护屋脊,更利于建筑本身及室内环境的纳阳防潮。

  台基

  台基是建筑下面用砖石砌成的突出的平台,是建筑的底座。传统建筑中石工制作以台基为重点,石础上承柱梁荷载及屋盖重量。台基四周压面包角不直接承重,主要作用是对基座的维护与加固。台基最初的作用是为了防潮防水,后来主要是以装饰和区别等级为主。

  涂层

  木支架是古建筑里面的重要承重结构,不过,它也是怕日晒雨淋,如果雨水顺着缝隙进入,容易腐烂。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既防水又能起到加固效果。高等级的建筑还要加一层麻涂几层灰,最后上漆。经过这一系列保护措施之后,木柱固若金汤。

  布局

  房屋结构上,多采用“四水归堂”式。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一般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人多居住在楼上。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排水

  传统建筑的有组织排水系统包括屋面处理、砖瓦铺砌、檐口处理以及院落地面和地下的排水沟等。古人对室外及院落的角落、散水、明沟、暗沟、地漏等建造极为重视,还会在夯实灰土的基础上排满砖瓦和鹅卵石。每逢雨天,这套排水系统能迅速地聚拢雨水导入地下暗沟,再排入河道。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