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建筑常识

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

2024年03月14日

  “一部中国建筑史,几乎是整个传统工艺的发展史”,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木材为“阳”,五行中“木”属东方,是生命之源。“以木独尊”的中国人,对木的偏爱和执着,使木材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从居住建筑到家具、交通工具等,无不以木为之。

  主要原因

  建筑目的

  中国历来重视实用性,尤其是在宗教和建筑方面。相比于西方的神权主义和追求永恒的石质建筑,中国更倾向于人权和快捷方便的木质建筑。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也体现在宗教建筑上,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等宗教建筑更像对待普通住宅,主要是为了给神佛雕像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而并不强求建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因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文化取向

  古代中国人注重阴阳五行的理念,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与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相对应。其中,土代表中央和大地,象征承载和滋养万物的力量。因此,在明清北京故宫的三大殿,象征国家的社稷坛等重要建筑物上,都建立在一个呈现“土”字形的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以寓意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而五行中的木代表春天和东方,象征着生命和生长的力量。

  此外,金代表西方,也象征武力和刑杀。因此,与武力有关的建筑物,如故宫的武英殿和北京内城的宣武门,都位于城市或宫殿的中轴线西侧。水象征北方,北京故宫中轴线的北端是钦安殿,供奉着水神玄武大帝,也具有厌火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的藻井装饰和屋脊上的鸱吻装饰,都与水相关联,具有厌火的寓意。

  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建筑理念

  中国人非常注重空间的适宜和阴阳的和谐。老子曾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了空间的背负和怀抱以及阴阳的和谐。古代中国人对于居住空间的理想是处于一个既具有负阴抱阳的特质,又能实现阴阳和合的环境中。

  换句话说,中国人的房屋设计并非只为了外观,更注重居住其中的舒适性。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就是阴阳和合,这一点从北京明清故宫建筑的命名可以看出,例如太和、中和、保和等前三殿以及乾清、交泰、坤宁等后三宫,还有颐和园,这些名称都象征着阴阳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也是以阴阳和合为基础。为了确保阴阳的和谐,建筑规模不宜过大,高度也无需过高。因此,采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中的厅堂殿阁是最佳的建筑选择。同样出于追求阴阳的和谐,在性能方面,土木结构是最合适的建筑材料。

  主要优势

  取材方便

  首先,中国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黄河流域等地广阔的森林为此提供了充足的来源。其次,木材易于加工,使用石器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切削榫卯等工序。随着历史的发展,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制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运用,也使得工匠打造木结构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适应性强

  木架建筑采用柱、梁、檩、枋等构件组成框架,以承受屋面、楼面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墙体并不承重,仅起到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俗话说“墙倒屋不倒”。在木架建筑中,房屋内部空间可较自由地分隔,门窗开设也十分灵活,其使用的灵活性大、适用性强,无论是水乡、山区、寒带、热带等各种地域条件,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抗震性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柔性,再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此外,榫卯节点也具有可卸性,这使得修缮、搬迁时可以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操作也比较容易实现。

  施工速度

  相比石料加工,木材加工速度更快。在唐宋以后,人们采用了类似于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并且各种木构件的式样也已经定型化,因此可以同时进行对各种木构件的加工,然后再将它们组合拼装,减少建造时间。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5000073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