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旅行上海:体现吴越文化特点的古建筑

来源:华之旅 作者:华之旅 更新于:2019-1-10 阅读:

园主人潘允端、初因会试落第,为排遣郁闷,便在宅西菜畦上构园艺竹自娱。3年后中了进士,官至四川政使。16年后告退归乡,再度营建此园。万历五年落成,占地40余亩。筑楼阁亭台、假山池沼等30余处,为当时江南堆垒假山高手张南阳(垣)设计。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潘允端卒后,田庄变卖,景园颓废。延至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地方绅商醵资重建,历时25年建成,交城隍道士管理,因庙已有东园,便命为西园。  鸦片战争时,道光二十五年 (公元1842年)英军入城,园遭掠劫破坏。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据园内点春堂为公署,清军人城,该园再遭洗劫。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入驻豫园,沦为兵营,又遭摧残,诸多园景变成废墟。从此豫园再无景观,残存房舍,被作商肆或他用,或被流氓占据用作赎台,大片场地成为摊贩集中的场所。明代豫园的典雅景观不复再见。  1956年开始,上海文物管理部门对豫园进行修整,历时4年,恢复了流水襟绕、山石磷峋的本来面目。整个豫园以婉蜒起伏的龙墙分隔,有分有合,布局奇致,和谐统一。为保护小刀会革命遗址,并将豫园(西园)与东园(今内园)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保留豫园原有风格,以恢复古老园林的青春。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内著名的一处历史文物名胜。  现今的豫园分6个景区,入园第:个景区可看到层峦叠障的“大假山”,虽高仅10米许,却能以假乱真,以小见大,望去似有高山磅礴之势。此处为全园最高点,昔时登上“望江亭”远眺,黄浦江上帆樯林立,历历如在眼前。从山下往上观看,恰似石笏朝天,挺拔青秀,直上云间。由大假山所辖的建筑有“三穗堂”,寓寄一稻多穗之意。“仰山堂”、“卷雨楼”为一水阁式建筑,傍山临水,下为仰山堂,可仰望对面之大假山。卷雨楼居堂上,取唐诗人王勃“珠帘暮卷西山雨”诗意,蒙蒙雨中望大假山,迷茫如烟,隐约可现,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此外,“荤秀堂”和山脚下的“捐秀亭”等亭阁建筑,都装点了大假山的景致秀色。水池东面游廊,通向大假山的圆洞门上有石额,刻“溪山清赏”4字,出自明朝书法家祝枝山之手。  出萃秀堂,过花墙,在大假山东面为万花楼景区。“万花楼”原为明代豫园花神阁遗址,清代改建成“万花深处”。楼前右面今存古银杏一株,高耸参天,是400年前的旧物;左为广玉兰,每年5~6月间白花绽开,一片清香,古树映衬佳楼,更显幽雅。以楼景带出周围景观,横跨于溪上的“鱼乐谢”,可凭栏观赏池中游鱼。水谢西南角架出一株古紫藤,盘曲如虬龙,是400年前旧物。蔓延墙外架上,春日花开,璎珞累累,紫光眩目。天天绿荫满地,形如凉棚。游廊蔓延在建筑和景物间,过“会心不远”方亭,进入一条复廊,廊中间有墙,墙上呈现花式砖框漏窗,一面是清溪花卉,一面是船航建筑,颇有“步移景换”之趣。  “点春堂”西墙上婉蜒着一条龙墙,龙头穿过云彩,正在戏耍一只金蟾。穿过龙墙,就是点春堂景区。主厅是著名的点春堂。咸丰三年 (公元1853年),太平军东下,小刀会响应,在上海县城揭竿起义,点春堂曾作为义军将领陈阿林的指挥所,在此坚守城池达17个月。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歌颂太平军的实力:“东校场,西校场。兵强马又壮。欲投小刀会,来到点春堂。”点春堂因之名声大震。今厅内正中屏门上,挂有清末名画家任伯年的一幅中堂,题“观剑图”。据说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任伯年画了3幅画,寓意缅怀小刀会,此为其中之一。现厅内陈列有起义军的历史文献,及小刀会的出土军刀、义军所铸的日月钱和告示等复制品。  面对点春堂是一座小型歌舞戏台,名“凤舞驾吟”,俗称打唱台。庆典时在堂里设宴,台上清唱戏文、演奏丝竹,台的建筑飞檐翘角,搂金锴彩,富丽堂皇。据说原台建在池水中,今改建后,台后座临水,仍不脱水域风味。和点春堂隔水相望的是“和照堂”,这是一座面山背水建筑的方厅,四面皆落地门窗,敞启后满室清凉,堂内桌椅是用树体捆绑、加工做成。桌上放有树根雕饰,一凤凰,一麒麟,满室陈设古朴,别有一番艺术异彩。  在假山上“学圃亭”前,耸立着一座双层亭楼,称为“快楼”,楼前堆砌着玲珑剔透的山石,望去如云似雾、参差高下,烘托得亭楼如出水云间。亭楼北面立有一块一人高的玲珑石峰,上刻“积玉“2字,与假山透石形成深邃曲折的山洞,互相映照,更显这里有丘壑之胜。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感到这块天地如处重峦叠嶂中。令人不禁为叠山技巧之不凡而惊赞。登楼可望大假山上的小亭。快楼有花墙综绕、有“听鹏亭”、“静宜轩”,等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这些都为点春堂景区生辉。  “玉华堂”和“会景楼”又构成豫园内的一个疏朗景区,从亭阁山石密布的点春堂区出来,至此展望开阔的天地,心情为之舒展。玉华堂前屹立一高大玲珑玉石,称“玉玲珑”,最惹人注目。石峰周身多孔,姿态啊娜,具有“透、漏、瘦、绘”之美。相传为宋徽宗时花石纲遗物。历来传说颇多。玉玲珑在“得月楼”(即会景楼)东庭院中间,已屹立400多年未曾移动。奇石色青黝,高约4米、宽2米,重达万斤,杂云突兀、万孔灵通。这一佳峰异石为园林增色。  为玉玲珑而筑的厅堂,取名“玉华堂”,是因奇石顶上原有玉华两字。当年园主人潘允端将此作为书斋。他在堂中每天写日记一篇,后题名为《玉华堂日记》,世人传抄留存,是一部珍贵的上海乡土实录。玉华堂与玉玲珑之间,有池沼、山石、小桥、平台,修复后有“引玉”、“流翠”题额,颇切园景,旨趣。  在玉玲珑景区南面,早时为城隍庙庙园,清康熙四十八年 (公元1709年)所建,居庙之东称东园。为内园景区。内园与豫园并不相及,1956年修整时将两园连在一起,只能称为园中之园。内园占地仅2亩有余。因亭台楼阁、山石花木布置得宜,并不显拥挤。园内除“静观”大厅、假山和“串楼”外,他沼、曲廊、小轩、旱船“不系舟”穿插其中,如水流清澈的“九龙池”,天晴水浅,可见池内刻的四个小龙头侧影成趣。挂有“别有天”匾额的“可以观”、筑在翠绿丛中的“耸翠亭”,以及“迅清楼”、“还云楼”、“观涛楼”等连成一气,组成”走马楼景观”,在这一小天地中紧凑展现。  另外,改建后划出西园的“荷花池”,也属豫园外的一个景区。荷花池为明代建园时的遗存,古人多有诗词赞美。“湖心亭”在九曲桥正中,据修园记载,为乾隆年间所建。在原凫佚小亭原址修建双层亭楼,亭子坐落在石柱子上。光绪初年改为茶楼,初名“也是轩”,民国初年改为“宛在轩”。20年代又添筑一长方形水榭,直至现今。经九曲桥到湖心亭茶园,成为豫园赏景的一个起点,不一定到茶园饮茗,由东头信步下桥,便可临豫园之门了。  ·梓潼乡庠坊文庙·  上海的文庙古称县学,今处在上海南市区文庙路的文庙,是县学的第五处遗址。第一处是在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上海尚未建县而称镇时,镇人建了一座祠宇,称梓潼祠,祠内悬孔子像。祠前建根星门,入门为文昌宫,宫旁建有东西序,宫后又筑堂六楹。祠前挖池,池上建桥,可通达祠宇。这是宋元以来孔庙 (文庙)建造的初步格局。当时题额为“古修堂”,是作为诸生读书的场所,名为镇学。这该是文庙的早期雏形。地址在方浜长生桥东北,即今丹凤路附近。  元代上海立县后,兴办县学。原镇学遗址又扩地修建,筑斋舍,殿前增建高轩一座,加设3道外门和一道学门。筑墙垣直至殿前伴池。殿内正中孔子像再度刷新,两庑悬先贤图像。整个县学更趋向殿宇建筑。在元代的近100年中,文庙迁移扩建4次,第4次即在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将文庙由今淘沙场一带迁回梓潼祠故址。捐助学田,建设文庙,是当时注重儒学教育的一个口号。上海文庙作为县学,各界捐款踊跃,规模日益宏大。殿宇以外辟建“天光云影池”,池中有“芹海”,海上有“止庵”,及“杏坛”、“舞零桥”、“洗心亭”、“焦石堂”,还植古松、梧桐、竹子,使县学学宫变为一处园林胜景。  入清以后,因文庙为小刀会起义的一处大本营,咸丰五年 (公元 1855年)清军攻陷上海县城,文庙建筑遭到毁坏,昔年景物不复再现。不久,文庙觅新址,在西门内右营署废址上重新辟建。有“棂星门”、“大成殿”、  “明伦堂”、“魁星阁”、“放生池”等,也初具规模。可是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进军上海,英法军队助清军屯兵防守,文庙又次遭劫,民国后,20年代文庙辟为公园,明伦堂内办了小学。30年代文庙设民众教育馆,  “尊经阁”改为上海市立图书馆。文庙内建置设施改变。1983年起,文庙的主体建筑开始修葺一新,1989年孔子诞辰2540周年时,在大成殿内塑起孔子全身铜像。作为历史文化名人以及他对后世的功业,受到今人的礼赞。文庙,今天不仅保留下它的建筑面貌,也整饰成为一处绿荫园景的文化休憩场所。现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存完好的同乡会三山会馆·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电话:0931-2216666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