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中国古代建筑观览 之 斗拱

来源:百家号 作者:皮皮嗑 更新于:2023-5-26 阅读: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等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它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二类。从具体部位又分为柱头斗拱( 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斗拱(宋称角铺作,清称角科), 另外还有平坐斗拱和支承在檀杭之间的斗拱等。这里所谓的铺作(或科),是指一组斗拱(宋称一朵,清称一攒)而言。

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如“令毁”器足上的斗、铜器表面的建筑纹刻等),汉代的画象砖石、壁画建筑明器及记载中有关斗拱的资料也不少,而石阙、石墓中的实物虽是仿木的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了木制斗拱的原来风貌。由这些资料来看,当时斗拱的形式已经很多,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有单层拱、多层拱、拱头有直截、折线、曲线、龙首翼身的;斗有平盘式、槽口式的。这些都表明当时是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其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进一步发展完善起了很大作用。

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根据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使我们知道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相当完善并使用了昆、总的形制和后代相差不远。但补间铺作仍较简单,基本保留了两汉、南北朝以来的人字拱、斗子蜀柱和一头三升的做法,也就是将它仍作为阑额与柱头杭间的支承。有的虽然出跳,但跳数较少,出檐重量的大部分还是由柱头上的斗拱来担负。由此可见唐代柱头铺作的雄大,主要是由这样的结构条件来决定。

斗拱爱展到宋代可认为是已经成熟,如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得较为充分;内檐斗拱出现了上昂构件;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和契作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等等。这些成就在许多宋代建筑遗物和总结当时北方官式建筑经验的《营造法式》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说明。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又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中使用45°和60°斜拱斜昂等。元代起斗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明、清时斗拱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有差别,后者攒数由宋代的一至二增加到四至八攒,而且都用假昂。

柱头辅作与竹子的比例:汉1/2,唐1/3-1/4,宋1/4,元1/4.5-1/5,明1/6,清1/7。

123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电话:0931-2216666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