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廊桥的营造,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代,至迟在东汉永平六年(63年)就已有涉及廊桥的题刻。
廊桥集桥、屋、亭、台、楼、阁于一体的廊桥,与山涧之间、溪流之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完美相融,把桥体的支撑结构巧妙地设置在桥面之下,在桥面空间上营造廊屋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这高度体现出中国人顺应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杰出智慧。
廊桥首先是桥,其功能是便利交通往来;而为审美、休闲、议事、祭祀等而营造的廊屋,以及其内设有的长凳、神龛乃至戏台等,自然成了当地民众进行休憩、交流、演艺、集会、观景、贸易、祭祀、祈福等活动的集聚之地。
向善崇义、尚德重教等文化内涵的植入,传统节日里与廊桥有关的民俗活动的介入,使廊桥具备了公共文化空间属性。廊桥从满足通行、避风躲雨的场所,延伸为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信息和社会文化记忆。
廊桥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尤其是在山区和水网密布的地方更为常见,如福建、浙江、江西等省份。根据结构和外观的不同,中国廊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木拱廊桥(也称为贯木拱桥):
特点是使用木材构建拱形结构,不需要使用钉子,全靠榫卯技术连接。这种类型的廊桥在建造时需要高超的技术,但一旦建成非常稳固。代表作有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万安桥。
2.风雨桥(多见于侗族聚居区):
通常建在溪流之上,不仅有桥面还有桥顶和长廊,有的甚至在桥上建有亭台楼阁。风雨桥不仅是交通设施,也是当地居民社交聚会的场所。代表作有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普济桥。
3.平梁廊桥:
结构较为简单,主要是在桥墩之间铺设横梁,然后在其上搭建廊屋。
廊屋部分可以起到保护桥梁结构的作用,延长使用寿命。
廊桥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独特类别,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术水平,也成为后世研究古代建筑和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