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以三大殿为中心,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按照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原则,紫禁城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主要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如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等。内廷则是皇帝及其家人、后妃们的居住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宫六院”。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把皇帝拥有的女性称作“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所谓七十二妃是言其多而已,没有哪个朝代有此定数。
在古代,多把三、六、九看成表示多的虚数,而不是实数,七十二则是三、六、九的高等倍数,其意思是表示皇帝后宫充盈。而不同朝代其具体构成也会有所不同。那么,“三宫六院”究竟是指哪些建筑呢?
三宫
乾清宫
位于紫禁城内廷的最南端,是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乾清宫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
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乃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雍正帝虽移居养心殿,但还是经常到这里选派官吏、批阅奏文。
交泰殿
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主要用于存放玉玺等重要物品,有时也用于举行一些典礼仪式。
(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就立于此殿。)
坤宁宫
位于内廷的中心位置,是皇后的寝宫。在明清时期,坤宁宫还被用于一些重要的皇家仪式。
坤宁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乾清”、“坤宁”寓意天清地宁即天高明地博厚。
六院
“六院”其实是十二院,“三宫”东、西两路各有六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东六院”和“西六院”。
“东路六宫”即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延禧宫和永和宫;“西路六宫”为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和启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