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古代建筑中,隐藏着哪些古人避暑的智慧?

来源:时空家国 作者:时空家国 更新于:2020-6-25 阅读:

清代帝王则选择离开高墙深院的紫禁城,躲到水系丰富、绿树成荫的园林中避暑。据统计,乾隆平均每年有一百多天住在圆明园,雍正更是达到了每年两百天之久。

讲完历代古人的避暑方式,下面我们从古代建筑布局层面,讲讲古代匠人绝妙的避暑智慧。

1.布置

古建筑的避暑措施表现在建筑布置上,具体包括“坐北朝南”和“背山面水”两个方面。

“坐北朝南”是相对于建筑单体而言,指建筑为南北向布置,且南面开设较多的门窗。这种朝向及门窗布置是有利于建筑内部在夏季保持凉爽的,其地理学的原因为: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有利于夏季通风。

“背山面水”是指相对于古建筑整体而言,夏天能通过水汽蒸发来降低各个建筑的温度,以调节局部的小气候,有利于产生良好的避暑效果。另外从气流组织角度来看,由于北部有山体遮挡的原因,因而与山垂直的气流必然不会很顺畅,而与山平行的气流则畅通无阻。而且古建筑一般是正面宽、侧面窄,呈正面为长边的长方形,由于侧面的挡风面积较小,即整个建筑群的挡风面积也较小,因而气流组织较为顺畅,其在夏季也非常凉爽。

2.墙体

古建筑的墙体很厚,如太和殿的墙体厚达1.45m,不仅具有能够限制木构架在地震作用下的过大位移,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墙体厚,增加了外部热量传递到建筑内部的距离,使得建筑传热进入内部较少。另墙体的构造做法亦有利于隔热。

上图为紫禁城某古建墙体施工时的断面照片,可看出墙体的断面构造做法:两侧为整砖砌筑,中间则为碎砖、碎石填充,古建工程称“填馅”做法。不仅具有绿色环保、节约施工材料的优点,而且有利于阻隔热量传递。

3.屋顶

屋顶瓦片间的缝隙可用于通风,自然风从瓦缝中进入屋里,屋内的热气也会从缝隙中窜走。其次,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暗藏玄机。利用青灰、麻刀泥等材料制成30厘米厚的泥背,铺设在木板基层上,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

紫禁城古建筑的琉璃瓦表面涂有光亮的釉层,具有较好的光泽度,不仅有防渗水的功能,而且可以反射太阳光线,避免阳光直射瓦面造成的剧烈升温。

古建筑的梁架空间亦有利于建筑本身的隔热。所谓梁架即古建筑室内天花到屋顶木基层之间的木构架。架空层使屋顶变成两次传热:太阳光的热量经过屋顶泥背层进入屋顶内,再通过天花板之上的架空层继续往下,传向地面,此时热量已大大减少。

除此之外,一些大殿还会采用重檐式屋顶。这种屋顶极大地提高了空间高度,使热空气得以上升远离室内地面,并能从重檐之间的空隙中散出去。

1234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电话:0931-2216666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