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走进至公堂—甘肃重塑百年科举场所

来源: 作者: 更新于:2015-5-22 阅读:

今天的至公堂则是兰大二院的大礼堂,而相距不远的衡鉴堂则处境悲惨。曾在兰州市的土地规划中,以这处堂院的中心为界,分划给二院及甘肃化工机械厂,一处古迹被“破了肚”,保护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如今的衡鉴堂已成了一个堆放物品的仓库,部分已经坍塌,它靠南的墙被一道砖墙一分为二。据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邓明先生说,衡鉴堂与至公堂、观成堂这3座古建筑是清代甘肃举院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遗存。

从史料记载看,至公堂为甘肃举院的中心建筑,是监临(用大员监临,以纠察关防总摄闱场事务)、外帘官(在考场提调监试的官员)办公的处所。建筑制式为十三檩五脊悬山顶,面阔七间21.7米,进深12米,青砖砌五花山墙,琉璃筒瓦屋面。前檐下悬挂青底金字巨匾一块,上面是左宗棠先生用行楷篆刻的“至公堂”匾额,上款镌写“光绪元年孟秋月吉日”及阴文小篆“千古大文章”压角印;下款刻“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轻车都尉左宗棠书”刻阴文小篆“左宗棠”及阳文“东宫太保恪靖伯”两方印。堂内金柱悬挂左宗棠撰写的:“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楹联。今天无论至公堂的匾额还是金柱上的对联在风吹日晒下,变得模糊不清。据史料载,明远楼为举院又一标志性建筑,高三层,全木结构,用于监临、监试、巡察官员登楼眺望考场内外形势,居高临下的稽察士子有无私相往来,及执役人等有无传递关通之弊。1919年刘尔炘将明远楼移至五泉山,改名为万渊阁,今已成五泉公园一景。

走出至公堂的人才

今天的兰大二院,旧时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甘肃文化名人荟萃之地。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距离西关十字不远,也就是今天的兰大二院才是真正的萃英门,它得名也正在于此。1928年4月,时任甘肃省主席的刘郁芬,在原政法专门学校(甘肃举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兰州中山大学,并取“人文荟萃”之意,亲手书写门额:“萃英门”(萃英门于建国后因城市建设已被拆除),现在的萃英门只是一条普通的街名而已,其东起西关十字西口,西行止解放门外北侧。也就是今天兰大二院门前的街道,再向北折至滨河东路白云观东侧止。

清廷陕甘分闱和甘肃举院的兴建,为当时朝廷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对促进兰州乃至甘肃的科举考试,开启了甘肃一时之文气,对甘肃文化教育事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光绪元年(1875年)秋,在新建成的甘肃贡院里进行了陕甘分闱后的第一次乡试,应试者三千人,青年才俊安维峻中解元,光绪六年(1880年)考中进士,传为一时佳话。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又奏准清廷允许甘肃每科增加10名举人,自此每科乡试,甘肃可考取40名举人。此后,从光绪六年(1880年)至二十九年(1903年)甘肃举院共选取646名举人赴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116名,其中兰州地区考中31名进士,特别是光绪十八年壬辰科有同榜进士柴朴、孙尚仁、王树中、刘积义等4人,光绪二年的丙子恩科、光绪三年的丁丑科、光绪六年的庚辰科、光绪二十年的甲午科、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科、光绪二十九年的癸卯科,以上每科都有3名兰州进士荣登皇榜,这在全国来说都是少见的。对地处西陲的兰州来说,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这些兰州进士中,既有抵御外敌以身殉国的颜履敬,以死谏诤的御史吴可读,“文坛泰斗”张国常,一代名医秦霖熙,兰州翰林、五泉山人刘尔炘,也有积极参与“公车上书”的王世相等一批与时俱进的精英人物。同时,陕甘分闱和甘肃举院建立后兴起的大批兰州籍科举人物,在典籍整理研究、文学创作、学术的交流传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弘扬甘肃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因为在古代,科举制度决定着一切,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远大报负,必然要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来实现。无论升官还是发财,这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为了甘肃、青海、宁夏的秀才们就近考试,省去盘缠路费,免去长途跋涉的劳苦就近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里设立了举院,增加了举人的名额,同时许多读书人因此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因此,说甘肃举院推动了甘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一点也不夸张。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电话:0931-2216666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