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x35px;
1600x235px;

为文物“治病保身家”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6-4-7 阅读:

  当初,这则新闻爆出来,是因为一个“小插曲”。有参观者发现,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柜中发现疑似“干燥剂”纸袋,就质疑博物馆恒温恒湿设备存在问题。其实这些是“调湿剂”,是文物保护中心科研人员的实验手段。

  说起“调湿剂”事件,吴来明有些哭笑不得,这其中包含着对文物保护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理念的区别。所谓抢救性保护,就是东西坏了再去修。而预防性保护则是从环境的角度来思考对文物的保护,确保包括文物库房、展厅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条件符合文物保护的需要,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中,延长其寿命。就像对待人一样,要给文物“治未病”。

  上博文保中心是全国唯一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这种调湿剂正是他们进行预防性保护课题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在全国推广应用。2010年,敦煌曾出借唐代经卷和泥塑佛像等珍贵文物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览。当时,世博展馆内没有专业空调系统调节温湿度,为了保证展览环境湿度不超过37%,上博研究人员在展柜中放入调湿剂、吸附剂等材料,并定期进行更换。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光是调湿剂消耗就高达2吨。为了深入进行研究,研究人员也会放一些在上博展厅中做监测,便于进一步开发检测。上博文保中心正在做全国环境联网监测平台,把预防性保护上升到风险预控的阶段。

  “文物都有几百上千年,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对它们的保护必须由传统的‘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 转变。”吴来明说。

  人才:400人面对200万件待修文物

  前不久,大英博物馆展出被尘封了六年的中国古代名画《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此前,《女史箴图》 被尘封的原因是“老得掉渣”,能够让它重现当年神韵的是一位叫邱锦仙的上海修画师,在去大英博物馆之前,她在上海博物馆书画装裱室工作了15年。

  “上博的文物修复有三个特点,传承有序,精致到看不出,人才向全世界扩散。”吴来明说,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画装裱和美国福利奥艺术馆的书画修复,都是上博派去专家协助完成的。因为工艺和材料不同,尽管国外的许多博物馆可以修复欧洲的油画和日本的绘画,但无法修复中国画,导致大量馆藏中国画只能尘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抢救中国的文物,邱锦仙决定留在大英博物馆工作,在把传统修复技术传过去的同时,也为他们培养修复人才。

  除了向海外送人才,上博修复人员中也有在意大利学了八年油画修复的“海归”。吴来明发现,国外的文物修复与科技结合得很好,教学生怎么用机器来做监测分析;而国内的修复专业还是偏知识性的,实践条件相对缺乏。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连城铝业大厦16楼   电话:0931-2216666    邮编:730030

© 2014-2023TGVISION.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5000073号 版权所有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甘公网安备 62292302000106号